新聞動態
NEWS
電芯仿真設計背后的“中國力量”
羸弱的動力電池產業鏈,已成為歐洲電動化進程中的最大短板,“補鏈、強鏈”正成為其戰略重心。
歐洲作為全球電動汽車增速最快的地區,其電動化滲透率從2019年的3.3%增加到2020年的10.2%。
與此相對應的,是其在動力電池供應鏈環節的明顯短板和缺口。數據預測,到2023年,歐洲對電動汽車電池的需求預計將達406GWh,供應預計為335GWh,市場存在明顯短缺。預計到2025年,供應缺口將進一步擴大至40%左右。
在此背景下,歐洲各國正在提供大量扶持,以支持其動力電池產業鏈配套能力的完善,一場歐洲范圍的動力電池“新基建”正在大幕開啟。
T&E一份報告顯示,歐洲已建設或正在建設的超級工廠總數達到38個,預計總年產能為1000GWh。
產能部署“大干快上”的同時,歐洲對于電池技術的研發同樣高度重視。
2020年初,歐盟發布《BATTERY 2030+》,該計劃將召集歐洲以及整個價值鏈上的頂尖科學家,通過跨學科研究方法,利用人工智能、機器人技術、傳感器和智能系統等先進技術,追求超高性能、可靠、安全、可持續和價格合理的電池,以期為歐洲工業創造顛覆性技術和整個價值鏈的競爭優勢。
英國也同樣雄心勃勃,早于 2019年,英國政府就宣布投資1.3億英鎊在考文垂建立英國電池工業化中心(UKBIC),作為一個全國性設施,該中心旨在支持英國工業在電氣化方面的電池技術發展。今年7月,UKBIC正式投入使用。